首页
Home
关于展会
About
展会介绍
组织机构
参展范围
展商中心
Exhibitors
参展预登记
参展流程
展位及费用
重要日程
观众中心
Visits
参观预登记
展馆交通
参观时间
签证指南
高峰论坛
Forum
专题论坛
协办赞助
媒体中心
Media
行业新闻
展会新闻
媒体服务
合作媒体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展会新闻
07-23
2025
当前机器人产业观察:提“智”向新,奔向未来
机器人踏着“猫步”在T台走秀、进入工厂协助造车,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都有了机器人的帮助……今天,机器人已得到广泛应用,走进你我的生活。 伴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机器人产业加快提“智”向新。特别是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培育具身智能、发展智能机器人等作出一系列部署。政策端、市场端同频共振,新赛道日渐开阔,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有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未来已来、机遇无限。 02:19 火,机器人“出圈”前景广阔 五一假期前,北京平谷金海湖碧波岛度假区,智能机器人上岛“入职”。巡航、导览,与游客互动间,文旅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碧波岛度假区负责人表示,智能机器人让旅游变得更有“智趣”,也帮助景区精细化管理,增添了文旅产业的“智”动力。 从参赛马拉松,到更智能地在工厂“忙活”,这个春天,机器人火热“出圈”,整个产业踏上风口。 2025年4月26日,机器人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上参加梯田走秀活动。新华社发(吴德军摄) 新产品、新应用密集推出—— 3月11日,智元机器人发布双足智能交互人形机器人灵犀X2,集齐运动、交互、作业等功能;仅隔一天,3月12日,优必选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发布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计划于二季度开始交付。 从一个个专业展会上,能够更直观感受到创新的“浓度”。以近日于深圳举行的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为例,工业机器人实现从“机械臂”到“智慧脑”的升级,协作机器人演示智能操作方案,从“灵巧手”到“电子皮肤”,参会企业亮出“绝活”,不断刷屏。 2025年3月25日,在墨现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讲解机器人灵巧手上的电子皮肤。新华社记者刘勇贞摄 市面频频上“新”,生产热潮涌动。“电子皮肤”销量增长10倍,直驱电机1月订单量已超去年一半,新一代老人智能看护机器人走俏市场……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多家机器人企业斩获大量订单。 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 2025年4月29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刘海林(左二)和同事调试一台焊接机器人。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产业持续升…
07-23
2025
新高地、新赛道、新引擎 从人形机器人背后“超级链”透视“中国力量”
根据亿欧智库《2025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洞察报告》,目前在中国,数百家厂商正在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当我们在地图上输入这些企业的坐标,发现有几个区域的光斑格外明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越来越大的光斑联结成片。以北京、上海为龙头,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沿岸四大产业集群。 芯片,曾经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卡脖子的一个环节,但现在,武汉、深圳、天津、长沙等地,芯片产业链已经被建构起来。 如果你想寻找决策系统产业链,杭州、合肥、上海、深圳、北京都是不错的选择。 感知领域相当于人类的五感,擅长传感器研发与制造的“小伙伴”云集长三角和珠三角,此外,北京、合肥、南宁、潍坊等地也有很多优秀企业。 到了执行领域,我国的产业链优势就很明显了,不仅厂商多,而且分布广。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湖北、四川、重庆等长江沿岸也在迎头赶上,吉林、山东的产能提升也很明显。 至于躯体和外壳使用的轻量化材料,我们的产业链就更强了,除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河南等地也实力不俗。 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报告,过去5年,中国共有5880项人形机器人专利,远超美国的1483项、日本的1195项以及全球知识产权组织的1123项,可以说是呈现出断层式领先。截至2024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款式已经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短短几年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变得如此强大? 数据显示,在调研的上游企业中,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是向人形机器人领域靠拢最为迅猛的产业链条。对比这两个产业链的图谱,可以发现汽车厂商在感知领域和执行领域的渗透率为38%,决策领域为44%,躯体和外壳领域占到88%,动力电池领域为67%,智能网联领域为100%。 早在2015年,中国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重点发展领域。10年后,中国的这一产业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2023年,中国政府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几乎同一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就迅速起飞了。 …
07-15
2025
现实中,人形机器人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今年或将迎来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人形机器人,也叫仿生机器人,其形状、外观以及大小与人相似,并且可以模拟人跟外界的交互方式、动作、形态以及表情,也可以实现如人类一般的智能决策。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是基于多学科基础沉淀,集成高端精密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实现拟人化的功能,任务操作更多元、人机交互更亲和、环境适应更通用,是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后的颠覆性产品。 它由感知系统及智能系统、灵活手和关节以及两个执行器(旋转执行器和线性执行器)构成,感知系统模拟人的感官获取对外界的信息、智能系统模拟人的大脑做决策,而灵活手和关节则是模拟人的手部和关节,实现精确操作。旋转执行器用于模拟柔性的动作,线性执行器推动行走。从而实现从形态、行为动作及决策上拟人化。 从形态看,人形机器人可以分为轮式机器人、足式机器人以及全能型机器人。轮式机器人主要强调上身的灵活操作,以滚轮作为行走方式;足式机器人主要强调足部的运动能力;全能型机器人则是全身都实现了拟人状态,手部、足部、各类感知功能齐全。 从应用领域看,聚焦垂直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如医疗、教育、娱乐、军事、服务以及工业等多个领域均有行业专用的人形机器人,以协作辅助人类在以上领域的工作或者直接替代人类工作,也有能够广泛应用于以上领域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以工业场景为例,目前已有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优必选 WalkerS、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在汽车工厂负责搬运、质检等重复性工作。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望迎来商业化量产元年。国内外主要的人形机器人厂家,从特斯拉、Agility、优必选、华为等,产品已经过了测试和验证阶段,其人形机器人产品量产时间表均已初步公布,3家在2025年将实现量产,特斯拉的Optimus也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 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国占63%份额 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并列出100家核心上市公司,这份百强榜单将人形机器人领域分为了三大板块:大脑、身体、整合者。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63%的份额,尤其在“身体”环节优势显著。榜单里52%的公司已有公开报道称参与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其中有73%来自亚洲,且过半来自中国;77%的集成商来自亚洲,且同样大多来自中国公司。 人形机器…
07-15
2025
人形机器人:在机遇与挑战中勇闯新路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压力测试”,更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从炫技表演逐步向实用场景突破的关键跃迁。 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为何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拥有怎样的发展优势?未来,哪些方向会成为产业增长的“风向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度调查。 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展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新华社发 具身智能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化” 具身智能被誉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是指智能体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不同于程序机器人“精密执行者”的定位,被具身智能“加持”的智能机器人,具备自主环境交互与动态决策能力,可以看作是“自主决策者”。 《自然》子刊于2023年提出:下一代AI的终极挑战是通过具身图灵测试,即复现生物体的感觉运动能力,包括与世界互动、灵活的行为、高效的能源利用等。“具身智能可以赋予AI身体,并具备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学习能力。这不同于大模型通过图文信息‘读万卷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万里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蔚敏告诉记者。 “人形机器人接入具身智能技术后,带动其关节、模组、传感器、灵巧手等相关部件快速创新迭代,让泛化抓取、运动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空间感知和操作执行能力将更加精确和灵活,大大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和泛化性,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成本,使其更快融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电子学会高级工程师徐曼表示。 虽然目前大模型在认知和决策层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业界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格斗等实际动态场景中的表现,仍离不开人类辅助,其核心瓶颈在于基础硬件能力的不足——电池容量、运动灵活性与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人形机器人行业想要真正实现革命性转变,至少还需要3~4年的时间。”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认为,在机器人行业里,硬件条件算不上最大的限制,关键问题还是目前机器人的AI能力未实现足够突破,不管是AI模型、训练数据,…
07-15
2025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2020年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宇树科技H1与升级版G1、小米CyberOne、浙江人形NAVIAI等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能识别语义和情绪,具备平稳行走和复杂动作能力,助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步入了智能化发展阶段。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27.6亿元,较上年增长53.33%。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市场增长迅速,且未来几年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一、行业全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临界点”突破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量产的关键转折。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及市场投资决策报告》,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3.39亿元,中国以超50%的产能占比领跑全球,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这一格局的形成得益于三大核心驱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175万台,占全球41%份额,为技术迁移提供产业基础;政策层面,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出台专项补贴,单台机器人最高补贴达50万元;资本层面,2025年Q1国内融资总额超2024年全年65%,小米、华为、比亚迪等巨头加速入局。 从技术维度看,人形机器人已形成“大脑-小脑-肢体”的完整技术架构。以北京“天工Ultra”完成半程马拉松为例,其动态平衡、续航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已达到商业化应用门槛。特斯拉Optimus Gen-2通过22个无框力矩电机实现钢琴演奏级动作精度,优必选Walker X具备41个自由度,可完成复杂手势交互。这些技术突破使BOM成本从2020年的近百万元降至2025年的20万元左右,为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市场规模:从百亿到千亿的爆发式增长 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0亿元,较2024年的27.6亿元增长190%,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一增长曲线由多重因素支撑: 工业制造:替代劳动力的“刚需” 全球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导致制造业、物流业机器人替代需求激增。特斯拉上海工厂部署Optimus进行晶圆装载、耗材更换,效率提升40%;比亚迪工厂使用人形机器人完成焊接、喷涂,良品率提升至99.5%。高盛预测,2030年工业用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将超50万台,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65%。 养老护理:老龄化社会的“解药” 中国6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 1 页
共
5
条记录
10
条记录/页
微信咨询
扫码添加好友
联系电话
152 0129 82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