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关于展会
About
展会介绍
组织机构
参展范围
展商中心
Exhibitors
参展预登记
参展流程
展位及费用
重要日程
观众中心
Visits
参观预登记
展馆交通
参观时间
签证指南
高峰论坛
Forum
专题论坛
协办赞助
媒体中心
Media
行业新闻
展会新闻
媒体服务
合作媒体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07-23
2025
2025年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变革及市场机遇
自19世纪末以来,机器人技术已历经三个变革阶段:电力驱动的机械化、互联网赋能的工业自动化,以及如今由人工智能、先进算法和精密运动控制驱动的自主智能体。随著技术能力的扩展和应用的多样化,机器人技术正变得更智能、更具适应性,并日益成为众多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代表一种先进系统,其融合并分析海量环境数据,支持实时决策与精确操作,从而优化性能并最大化运行效率。通过运用精密的感知、推理和决策能力,这些系统可动态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条件,以高精度自动化执行複杂任务,并为卓越的运行表现做出重要贡献。通过持续的自我适应和性能提升,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可确保任务执行的连贯性,维持运行质量,并在不同行业领域解锁新的市场机遇。 传统机器人技术与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之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决策、学习、适应性和操作模式等能力上。传统机器人系统基于固定的预编程指令构建,仅在结构化和可预测的环境中有效运行。这些系统缺乏独立决策或从新输入中学习的能力,限制了它们在动态或非结构化环境中的适应性。相比之下,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代表了该领域的变革性进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能够针对变化的条件进行实时决策、持续学习、适应行为和精密运动控制。此外,它们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情境感知实现更複杂的运行模式,显著增强了在众多行业中执行複杂和可变任务的灵活性和效率。 产业价值链 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的产业价值链涵盖上游原料供应商至下游複杂应用场景。上游包括处理器、传感器、控制器、伺服器和其他关键组件的供应商。中游由机器人技术公司组成,该等公司将这些组件与自主智能体软件融合,开发综合平台,将先进的硬件。工程与AI功能相结合,打造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下游细分场景包括:(i)智慧实验室,涵盖医疗机构、化学研究机构等;(ii)应用于集成电路製造、新能源等产业的智能製造设施;以及(iii)涵盖自动驾驶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其他多元化应用场景。该价值链构建了一个生态系统,将原始计算和资料输入转化为複杂的自主系统,能在各种应用情景中独立感知、构思及执行。 市场机遇 随著实验室和製造场景面临日益複杂的任务和海量数据,传统自动化系统已证明不足以管理动态、非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传统机器人系统虽然对重複性任务有效,但缺乏适应变化条件和实时自主决策所需的认知灵活性。这一根本限制推动了对自主智能体机器人技术的迫切需求,…
07-23
2025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六大趋势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场景渗透的关键转折期,工业、服务、特种、家庭等多种场景的潜在市场超过数十万亿元。然而,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化落地仍面临三大核心瓶颈:一是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体系尚未突破临界点,二是智能化水平存在代际差距,三是数据要素供给严重不足。佐思汽研通过深入剖析 21 家中美头部厂商及其代表产品的技术路线与产品矩阵,对标各家人形机器人产品竞争力、解答新一代产品的降本路径及产品演进方向等问题。 趋势一:人形机器人市场历经三次技术发展更迭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演进史,本质上是人类对“智能生命体”认知的深化过程。从早期的机械骨架实验,到如今依托AI大模型的自主决策能力,技术突破正逐步消弭“机器”与“人”的边界。截至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重要节点,分别是初步探索期、技术积累期以及AI大模型重构认知决策体系时期。 初步探索期(20 世纪 60 年代末 - 90 年代末):动态行走理论构建机械骨架 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初步探索期,在此阶段,美国、欧盟和韩国纷纷投入相关研究,重点聚焦双足行走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原理,美国Marc Raibert教授提出的“动态行走理论”,为后续发展勾勒出基础技术轮廓。此阶段的代表厂商为元老级厂商Boston Dynamics(1992)。 技术积累期(21 世纪初 - 2022 年):传感控制赋能物理世界交互 在 21 世纪初至 2022年的技术积累期,行业着力于传感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及系统集成。此阶段,机器人不仅实现了基础运动控制的优化,更在周围环境基本信息感知层面取得突破,能够基于简单判断做出相应动作调整。这些技术积淀为后续人形机器人的飞速发展筑牢根基,典型代表厂商如 Boston Dynamics,于2013年展示的双足 Atlas 机器人,具备在复杂地形中行走、奔跑、跳舞、搬运乃至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卓越能力,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向更复杂、更智能的应用场景迈出关键一步。中美众多厂商纷纷入局,包括优必选(2012)、Agility Robotics(2015)、宇树(2016)、Apptronik(2016)。 具身智能新纪元(2022 年至今):AI 大模型重构认知决策体系 2022年后,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历史性转折——OpenAI GPT-4、谷歌RT-2等AI大模型的突破,首次赋予机器人语义理解、任务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推动行…
07-23
2025
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
2025年7月,继智元联合宇树拿下1.24亿大单之后,优必选自研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项目金额为9051.15万元。 此前,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该项目总预算1.2405亿元(含税),分为两个标包: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由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中标;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由宇树科技以4605万元中标。 和智元、宇树不同,此次优必选独家拿下近亿订单,再次刷新了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记录。 今年以来,随着技术突破持续推动机器人成本降低,催化推动市场开拓,而商业化落地反哺产业链升级 ,有望让人形机器人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价格打下来,机器人领回家 2025年,注定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全年预计将有5万台人形机器人下线,国内多家机器人厂商订单“破千”。 今年4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健就曾表示,“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全部进入客户的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 而智元、宇树今年今年的量产目标也均定在千台以上。 资料显示,优必选此次中标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生产线,承担搬运、装配等高强度任务。其自研的热插拔换电系统使机器人实现3分钟自主续航,故障率较传统工业机器人下降42%。而智元与宇树的联合中标项目,则首次将人形机器人批量应用于通信设备制造场景,全尺寸机型需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多任务交互能力。 上述采购方并非实验室或科研机构,而是对成本敏感、效率优先的制造业巨头 。 其中,中国移动在对智元、宇树采购说明书中明确要求“单台日均作业时长不低于16小时”,倒逼供应商在可靠性与经济性间找到平衡点。这种来自真实场景的严苛需求,成为检验技术成熟度的最佳试金石。 大单降临,或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在今年实现订单报道,一定程度上是国产替代与规模效应的双重杠杆撬动下,降本形成的价格优势。 这可以从今年头部厂商在售价上“搏杀”的火药味渐浓可以窥见一斑。 20…
07-15
2025
2025人形机器人全面解析:种类、技术革新与万亿市场机遇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球科技巨头如特斯拉、华为、英伟达等竞相布局,推动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政府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并在制造、服务、特种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马斯克更宣布特斯拉Optimus计划在2025年量产数千台,2026年产能提升至10倍,目标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开启商业化新纪元。 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分类与技术架构 (一)按应用场景分类 工业人形机器人 特点:高精度、强负载、适应复杂工业环境,主要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场景。 代表产品:优必选Walker S(已在蔚来、比亚迪工厂实训)、特斯拉Optimus(工厂测试版)。 技术需求:精密传动(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高稳定性运动控制算法。 服务型人形机器人 家庭服务:如家务助手(折叠衣物、清洁)、老人陪护(健康监测、紧急呼叫)。 商业服务:物流配送(仓库分拣)、餐饮服务(智能点餐与送餐)。 代表产品:宇树H1(全球首个量产电驱人形机器人)、开普勒先行者系列(40个关节自由度,高仿生设计)。 特种人形机器人 应用领域:救援(地震、火灾)、医疗(手术辅助)、军事(侦察与排爆)。 技术突破:抗干扰传感器(如六维力矩传感器)、柔性关节(适应非结构化环境)。 (二)按技术架构分类 AI驱动型 核心能力:依托大模型(如英伟达GR00T、华为昇腾)实现自主决策与学习。 案例:OpenAI研发的“通用自适应机器人”,通过端到端AI模型提升环境适应力。 运动控制型 关键技术:高精度伺服系统(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灵巧手设计(22自由度仿人手)。 代表产品:特斯拉Optimus Gen-2(手指可…
07-15
2025
2024—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猛涨50倍
“要是有一台智能机器人能够看护照顾老人、陪同就诊住院,我是愿意付费的。” “有没有一台真正陪孩子学习写作业的机器人?” “早上起床时要是有个机器人管家帮我做好早餐就太好了。” “每个打工族工作中都应该配一个机器人助手,我是指要和人一样聪明灵活的那种。”“爬高清洗大楼外侧还是有些害怕的,希望以后这些危险的工作都是机器人来干。”……2024年年末,《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对一些消费者进行抽样调研时,收集到很多对机器人的实际需求与畅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迭代,智能机器人已从科幻想象走进现实世界,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产业风起云涌,然而当消费需求与实际应用碰撞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技术集成,以及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等问题,大多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通往具身智能的道路仍有很长距离,不过2025年有望迎来“量产元年”。 产业潮起 “玩家”明显增多 来自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品牌负责人魏嘉星向记者指出,政策支持、资源汇聚、技术升级共同促进了具身智能产业的热潮涌现,参与具身智能布局的力量越来越多。具身智能,译自英文embodied AI,字面意思是“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简言之,具身智能就是让机器人或智能系统像生物一样,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并在世界中行动和完成任务的智能技术。 2024年,具身智能赛道争相涌入的一股新力量要属车企及自动驾驶相关企业。自2021年就入局的特斯拉方面计划,2024年年底开启小批量试产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最迟到2025年年底对外销售,未来大规模量产后,Optimus成本有望降至2万至3万美元。除了特斯拉之外,广汽集团、比亚迪、上汽集团、小鹏汽车以及地平线、速腾聚创等供应链企业都在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比如就在2024年12月26日,广汽集团对外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机器人GoMate;半个月前,比亚迪官方平台发布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的招聘信息;而在2024年上半年,上汽创投参与了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智元机器人的战略融资,奇瑞汽车联合AI公司Aimoga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Mornine。由此,得益于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的技术同源或相似,汽车产业链的企业、人才争相涌入具身智能赛道,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除车企之外,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科技大厂也在2024年纷纷加码布局。2024年11月中旬,华为(深圳)全…
07-15
2025
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 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 白皮书指出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先进行业的高速发展下,人形机器人应运而生,它将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有利支撑,是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EVTank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技术爆发→场景验证→量产落地”的阶段,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出货量将破两万台,市场规模近90亿元。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其在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的渗透率不断加深,EVTank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1800万台,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5万亿元。 EVTank在《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中指出,目前海外技术较中国更领先,以Tesla为首的海外企业有更先进的技术积累(FSD)和更早期的应用及训练;但中国企业迅速跟进,在车厂、商超等场景开展实际测试,如宇树科技在吉利、蔚来车厂测试,优必选与东风、比亚迪等开展合作,傅利叶交付百台机器人,在上汽通用工厂测试,银河通用在药店、商超等场景展开测试,诸多企业规划在2025年出货量将破千台。 此外,EVTank指出中国政府层面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国家层面,工信部2023年便已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地方层面,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等多地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行动/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高度青睐人形机器人产业,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45%。 值得一提的是,EVTank指出,人形机器人将为锂电池尤其是固态电池带来新的增量市场,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和家庭领域等多场景应用的加深,2035年将同步带动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出货量达到72GWh,市场规模达到360亿元。 人形机器人对锂电池有着更高的性能要求: (1)高能量密度:因其本体空间有限和对工作时长及效率的需求,对锂电池能量密度有更高的要求(向300Wh/kg以上发展); (2)高倍率性能:工业场景对瞬时放电的要求,需要锂电池有高放电倍率(≥2C); (3)快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 1 页
共
6
条记录
10
条记录/页
微信咨询
扫码添加好友
联系电话
152 0129 8226
返回顶部